九、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譬如《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吗? 原题使用反问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注意 • 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不可偏离题意。 • 譬如《啊,长江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长江水》、《长江水真美》或《我爱长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长江水》一类消极性题目。 • 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十、超越雷池法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是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中的,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写作的范围太窄,无法取材,甚至无从下笔时,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必须大胆进行辐射思维,超越原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取材.我们把这种审题方法叫作"超越雷池法". 譬如《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囿于狭义的"今日"这个小圈子中,审题时也可以超越"雷池",写广义的"今日"之见闻,即最近一段时期的见闻. 《怎样看待自我》这个题目,审题时亦不能把思维框死在“我自己”这个“自我”中,而应该越过雷池,写泛义的“自我”.如果认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无法拓开,甚至会走进死胡同.所以说,超越雷池法是开拓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的有效方法。 十一、辨明关系法 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难与易》、《美与丑》、《时髦与创新》、《名师与高徒》、《"向钱看"与"向前看“》、《自负、自信、自满》等等,.这类作文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类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说来就是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 譬如《"向钱看"与"向前看“》,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向钱看"与"向前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可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要一切向钱看.”《名师与高徒》,"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非出自"名师".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立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十二、虚实错位法 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和小题大作法. 1、实题虚作:比如《路边的小草》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草,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议论文,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即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2、虚题实作: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要写议论文呢?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青少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 十三、插空构思法 就是在题目中找地方插入横线,把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变成一个半命题作文,这样就会把思路打开。 这种题目的特点是:插入一个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或中心语,就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词组。 • 山东卷作文题是“见证”,可以变成“见证奇迹”。当然,还可以插入“理想”、“公平”、“真相”、“友谊”、“失败”、“成功”、“未来”、“心与心的距离”…… • 插空之后,A题目就转变为B题目,我们本来要写的是“见证”,但构思时就要想“奇迹”、“理想”、“公平……这一思维过程就叫做“由此及彼”。 • 但在写的时候还要想到扣题,就一定还要做到“自彼返此”。即你写的奇迹一定得是可以“见证”的。扣题的时候不仅要扣住“奇迹”,更要把“见证”二字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十四、替换构思法 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将题干中原有的某个词语替换成一条横线。 重庆高考作文:“我与故事”。可以将“故事”二字替换成一条横线。到底是什么故事,题目没说,任由我们填充。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具体化,具体为某一个故事或者某几个故事。具体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东西好写,更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如果题目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或者说比较“虚”的话,那我们就把它代换成具体一点的内容和材料,这就是比较“实”的。因此,我们将这一思维过程称作“化虚入实”。 面对“我与故事”这个题目,可以写某一个对你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故事,比如“龟兔赛跑”和“狼来了”。“龟兔赛跑”教给你勤勉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勤勉”这一话题;“狼来了”教给你诚信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诚信”这一话题。还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阿拉丁的故事也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一休哥的故事还是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这样,“我与故事”这个题目就化身而为智慧、勇敢、扶危济困和为富不骄这四个主题了。 不过,“化虚为实”只是构思过程,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还要时刻想着扣题,要把“故事”变成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你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你成长过程中总是时刻督促着你,每当遇到什么事的时候就一定要想起这个故事。你在讲述的是一只插着翅膀的乌龟,它时常在你眼前盘旋而去;这也是一只没有脚的乌龟,它动不动就从你面前飘移而逝;总之,你一定要让那只乌龟时常在你的脑海中飞驰而过,从而突出你和这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不会跑题了,千万不要撇开你和故事的关系不谈,而是着力去写那个道理。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作“还实为虚”。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