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阅读后与孩子讨论内容 在某个小学一年级教室里,当孩子们学习了《大野狼和七只小羊》的内容之后,其中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道: “老师,羊爸爸去哪里了呢?” 当老师称赞了那个孩子提出了好问题之后,看了一下全班同学,这时到处都出现了答案。 “去赚钱。” “去上班。” “大概住院了。” “到国外去出差。” 甚至有一位小朋友用很悲伤的语气说“去世了”,由于答案太过劲爆,其它孩子们都以惊讶的眼神看着他。此时,这位小朋友用手指向书中,墙壁上挂着羊的照片的插画,并再次回答:“去世了。” 原来这位小朋友的爸爸,在一个月前,因为车祸不幸死亡。换句话说,这位小朋友,把图中墙壁上的照片,解读成为了“遗照”。 由此可知,孩子在阅读完书籍之后,心中浮现的某些想法,有可能是对于内容的疑问,也可能是故事情节,或是对于主角的本身见解,甚至是阅读后所体悟到的感动。 协助解决这种欲求的方法,也是必要的阅读指导之一。 但是,如果盲目的要一个阅读完毕的孩子,说出心得感想时,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很少有孩子可以顺利的说出。 因此,在让孩子说出心得感想之前,首先需要的,是诱导孩子把内容在脑海里做一番整理。例如闭上双眼暂时的沉思,或做笔记,都是好方法。 这时要注意之处,详述如下: 第一,刚开始先以父母亲提问,孩子回答的方式进行,逐渐再转换为由孩子提问,父母回答的模式。 第二,如果把阅读后的心得感想,弄成像考试一样,提出一些具体式的问题时,孩子们很快就会感到厌烦。而且就算孩子误解了剧情,或是判断错误时,也不可以指责或更正,因为这种计划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正确答案,而是在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致。 5.把故事传达给他人 其实小学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大体而言应该可以说是在看故事,就好比在高山发现了金矿一样,孩子们在书籍中,发现故事后,也会感到喜悦。 阅读完毕后,与孩子讨论心得感想之前,可以让孩子闭上双眼暂时的沉思,或做笔记等,把内容在脑海里做一番整理。 而让这种喜悦加倍的方法,就是把故事说给他人听。 把自己发现的故事传达给别人,会让孩子感受到“我可以给别人某种东西的成就感”,这也会让阅读的喜悦加倍。 就算是同样的内容,不过,随着说的人不同,对剧情的表达也会不相同。有些小朋友会以简短略过的方式表达,有些小朋友则会以长而详细的方式叙述。 当然,以长而详细的方式叙述的孩子,也许其记忆力较强,但并不表示具有很好的感想能力。因为长而详细的叙述能力,其实是属记忆力的能力,并不属于感想的能力。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读者能感受到喜悦即可。因此,妈妈不需要指正孩子故事是否有表达错误的地方,只要专心聆听孩子的表达内容。 当孩子在说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孩子所说的故事顺序,以及因果关系是否正确。不过,就算孩子所说的故事顺序,以及因果关系不正确,也不需要指正孩子,只要以孩子是否充分了解为基准点就好。 此时,如果可以把声音根据所出现的人物和气氛,用不同方式表现,则可以体验到更有趣的感觉。 6.把感想用日记写下来 学龄前的孩子们,通常都是用图画来表达阅读感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改为利用字与图画混合在一起的图画日记模式表达,然后再于图画下方,写出一、两行文字的阅读感想,这就成为孩子们第一次的造句。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虽然擅于画图,不过对于文字写法却不够熟练,在使用文字时,也会感到有负担。这时,父母不可以擅自修改文字内容,也不可以指责孩子写错的部分。 针对小学一年级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不喜欢书的原因,最大的因素就是因为不喜欢写读后的心得感想。 这个结果可用“为了抓一只臭虫,结果烧掉整间房子”这句俗语来说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