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诡异的杀人湖之谜 |
作者:章晓云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4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海岛怪湖,数十年来,悄无声息,连续杀人。5年前,一名海洋火山学家为了缉查杀死哥哥的“凶手”,为了揭示谜底,“深入虎穴”,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终于解开了杀人湖所有的奥秘。
尸体极恐怖,死得太离奇
2002年8月初,美国洛杉矶市的克曼罗海洋火山考察研究组组成了一行3人的考察队。队长是研究所退休女研究员莫莱。队员为28岁的弟弟赖钦·达罗克姆和32岁的哥哥奇尔顿·达罗克姆,兄弟俩都是海洋火山学家。
考察队考察的对象是茨基火山与茨基湖,它们位于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纳马比克岛。茨基火山非常奇特。虽然它内部岩浆活动已经持续数百年,山口还经常冒出白烟,可是一直没有喷发,成为世界海洋火山研究界的一个谜。茨基湖位于火山口内,系奇特的火山湖。据说,湖中有时会冒出不可捉摸的魔鬼,杀人不见血。
8月19日,考察队来到了茨基火山下。几十米深的山口下,茨基湖水平如镜。奇尔顿想测量湖深,却发现声纳仪由于电池受潮无法使用。他想:如果往水里抛下一块大石头,根据回声就能测量水深。于是他上岸,取来一块大石头放到艇上。
赖钦与莫莱考察坡外情况。过了一会儿,赖钦独自上山口张望,发现哥哥倒在岸边。他立即下坡。突然,他感到胸闷,心跳也骤然加快。同时,脚像灌满了铅一样,怎么也挪不动了。他好生奇怪,几秒钟前,还是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这样?
他想叫莫莱来相助,可是怎么也喊不出声音。他张大口,拼命叫,声音却小得像蚊子叫一样;接着他觉得心快要跳出胸口,随即眼前发黑,他几乎要昏死过去。
然而,一阵凉风吹来,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真是活见鬼!
他来到哥哥跟前,惊呆了。只见他死死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嘴巴竭力张大,舌头长长伸出,令人不寒而栗。这时,莫莱也赶来了。
赖钦摸摸哥哥的胸口,心跳早已停止了,身体已经僵硬。警察勘察表明,尸体没有受到任何打击,奇尔顿身边既没有发现外人的脚印,也没有发现任何的动物接近的痕迹。
警员们将尸体运到了当地警察局尸检中心。法医认定奇尔顿系窒息而死。可是在死者的脖子上,没有痕迹。由于死者张大嘴,伸长舌头,加上口鼻处没有任何加压的痕迹,因此法医也断定,口鼻没有被人堵塞。
莫莱与赖钦面面相觑:奇尔顿之死太离奇了!
无头案件,奇之又奇
警长说:“20多年来,在这个湖边或者湖面的船上,曾发生过30多例无头案件。近年来,我研究了所有案情,发现它们都发生在无风的时候。其中65%的案例的共同点是先向水下抛重物,接着抛物者窒息而死。死时模样也非常悲惨。因而茨基湖有‘杀人湖’的恶称。
“更令人不解的是,火山口底部有人窒息的同时,在十几米,甚至几米高的山口内坡上的人,却毫无异常。更奇的是,约35%的人昏死后风一吹,就自动醒了。醒来后,他们都说昏死前的憋闷比死还难受。可醒来后,健康如常。更让人不解的是,还有许多不信邪的人向湖中大胆抛重物,甚至连续抛重物,却安然无恙。我们费尽心机,还是无法弄清其中的秘密。”
赖钦伤心欲绝,“不能让哥哥死得不明不白。我一定要查出‘凶手’!”他在心中说。
2002年9月26日,赖钦套上简易的“浅潜装置”,独自到湖底探测。他将决定告诉了莫莱,请莫莱作为证人前往。莫莱大惊:“这样最多能潜10米,而茨基湖底肯定超过10米;不到湖底,意义不大,要到湖底,实在冒险。况且独自潜入这样一个死亡之湖,这怎么行呢!”
可是赖钦执意要去。莫莱决定陪同前往。
成功破译全部奥秘
2002年10月2日,他俩来到了湖边。下水后,随着深度的增加,赖钦觉得胸口压力越来越大,水温也一下子大大升高,一看温度表,升高了约10℃!他虽然吃了一惊,还是坚持下潜。
湖底终于到了。湖底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洞口。每个洞口都冒出一串串水泡。
这时,他觉得手脚发抖,脑袋的血管快要爆开了,胸口快要压炸了。可是,他还是尽全力控制住手,用带来的容器盛了满满一瓶水样。经化验,水中冒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只要达到10%,就能致人于死地。
那么洞口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的二氧化碳?赖钦决定再次下水探索,莫莱被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再次陪同。
2002年10月11日,他们又来到茨基湖边。赖钦套上性能更好的“浅潜装置”,一边下潜,一边注意周围动静。大约下潜到12米深处,还没有发现多少水泡,可是再下潜约一米,突然发现大量水泡,奇怪!
他再细看,发现所有的水泡在离湖底约3米处,都不再上冒。好像上面有一层厚玻璃将水泡挡住了。他再细看这“隔离层”,觉得它们没有异常。这太奇妙了!上岸后,赖钦与莫莱才发现水样有些混。这在水下当然无法看清。
回来后,他们请科学委员会主任佩德尔到场,对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样中有大量其他湖泊中罕见的有机物。据分析,它与茨基湖中沉淀物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
由此可以认定,这些有机物也是茨基湖中的特殊沉淀物。佩德尔说:“它们为什么会飘浮在湖水中,而且会形成隔离层呢?这是解决全部难题的关键。”赖钦与莫莱都同意。
此后,他们一直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周后,莫莱建议:不妨做个模拟实验。赖钦同意。他们制作了一个模型:一个透明的大圆桶,桶底铺上一些“湖泥”与石头,与那里的湖底构造相似,在这“湖底”上面再铺上捞来的沉积物。“湖底”下面安排几个“水洞”,水洞连着管道。
实验开始时,管道压出了加热的二氧化碳,这时,水泡大量涌出,水面翻腾,水也逐渐变热,水温升到了预定的比常温高15℃后,压出二氧化碳不再升温。水温保持稳定。
一个月后,赖钦发现“湖底”冒出的水泡在离“湖底”约20厘米处受到阻挡,大量聚集。他欣喜不已,立即取出这一层面的水样。化验表明,水的比重增大,密度加大。进一步化验表明,有机物的分子大量溶人了水分子的空隙中。
赖钦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加热的二氧化碳的大量喷涌,促使这些特殊有机物溶化于水,又将它们托起,达到一种平衡后,形成了一层比上层重的水层。随着这层水的渐渐增厚,密度慢慢加大,最终它像一层无形的“棉被”盖住了水泡。而原来沉底的沉积物,则大量减少。
赖钦兴奋不已,接着进行关键的“投石”试验。他在水面上小心翼翼地放下一块小石头。
在石头穿过“隔离层”的一瞬间,大量的水泡从被打破的“隔离层”缺口处钻出。水面二氧化碳的浓度骤增。水泡冒了一阵后,由于对“隔离层”向上的压力明显减轻,水泡仍然停留在“隔离层”下面,破洞已经自动“修复”了。
“抛石杀人”的原因找到了!
接着,他又向“湖中”扔石头,可是这时“隔离层”虽然被击破,但由于它下方的托力不足,所以漏洞很快就自动合拢,水泡并没上冒多少。“连续抛石不杀人”的秘密也找到了!
接着,他又开始耐心等待,不再投石,2个月后,大量积累的水泡终于冲破“隔离层”最薄弱的一处,再次涌上。更神秘的“不抛石也杀人”奥秘也揭开了!
(郑双双摘自《科海谜踪》2006年第7期,刘展国图)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