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
武昌城
《武昌城》为当代作家方方(本名汪芳)所作长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1年3期,获2011年人民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武昌城》叙述的是1927年前后武昌城的一段历史,以1926年北伐战争武昌战役为中心事件,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小说《武昌城》以两个青年人陈明武和马维甫为主线,讲述战争对老百姓生活的摧毁,以及战争中人的成长、毁灭和重生,讲述一段城墙永久的消失和一段历史永久的定格。与书写乱世人生的其它小说不同,方方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在状态的世俗烟火,没有以回望的姿态对旧日的时光进行历史的喟叹,相反,小说的叙述平实而冷静,掩藏了历史的价值判断,而充分尊重其模糊性:所有的毁灭中都包含着重生,而所有的重生又都孕育着死亡的因素。因而,《武昌城》的故事反而成了一个浑然自在的天成状态,而所有人对于变故来临而产生的应激反映都只不过是寻常的逻辑,都包含了世代的永恒真理。或许,小说的故事发展和人物逻辑都略显老套,但其记录历史的方式、解读历史的态度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贯穿了历史与现实的潜在规则。
《武昌城》是一部大手笔之作,大开大合,阳刚之气。虽不是全景式的架构,字里行间仍透露出大时代波澜壮阔的气息,内涵相当丰厚。小说以白描为主要手法,语言简练,叙事精确。 -
伊琳娜的礼帽
《伊琳娜的礼帽》是铁凝发表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3期的新作,用一次“高空”旅行,让人物置身于狭窄封闭的空间,塑造了伊琳娜这个复杂的女性形象。铁凝《伊琳娜的礼帽》获2009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010年9月2日获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主办的首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
小说《伊琳娜的礼帽》写了发生在飞机上的看与被看的“我”与伊琳娜的故事,“我”的俄罗斯十日游,因伊琳娜母子的故事而别开生面。在飞机上俄罗斯少妇伊琳娜母子因行李太多,得到前排一个瘦高的男乘客的帮助,把她的礼帽盒放在他头顶的行李仓中。坐在后排的“我”窥视到瘦高男乘客对伊琳娜的步步为营的调情和一系列暧昧行为,这是小说内聚焦的核心情节。到达目的地,伊琳娜匆忙下飞机,遗忘了礼帽盒,瘦高男人追去时,伊琳娜正和接她的丈夫拥抱。“我”急中生智夺过礼帽盒交给伊琳娜,伊琳娜在丈夫惊喜的注视下把礼帽扣在自己小巧的头上。丈夫因妻子幽默的举动而快乐地笑。小男孩萨沙用食指竖在双唇间托付“我”守住秘密。伊琳娜和家人远去的身影仍不失端庄。小说的结局无疑是作家碎不及防地呈现人生景象的高明之处。
小说中“我”的旅途偶遇,包括俄罗斯新贵与两个女郎的举动,两个男同性恋的诡异行为,都展示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聚焦“偶然”事件成为铁凝对人生命运解读的最活跃的视点。“偶然”中展示了人性的种种必然,它构成了人生命运与生命轨迹。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偶然而组成的,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面孔。伊琳娜既是一个能够坚守内心的贤妻良母,也是一个会逢场作戏并驾驭暧昧的妩媚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铁凝更多笔触是对于人性复杂和包容的切实体悟和聚焦。于偶然之中聚焦人性常使铁凝小说产生奇特的叙事效果。铁凝对各种叙事情境的驾轻就熟,以及对“内聚焦”和“展示”叙事的成功探索,使我们看到其叙事艺术的越臻娴熟。巴尔扎克说过“: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伊琳娜的礼帽》能够获得2009年度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也许正是因为于描写高空偶然事件中聚焦人性而显深刻和丰满的原因。 -
蒙面之城
《蒙面之城》是散文作家宁肯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关于青春与西藏的文学经典,也是中国最早、最经典的网络文学,曾获全球中文原创最佳小说奖,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作者宁肯旅居西藏多年,用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蒙面之城》是一本奇特另类的小说,一个叫马格的少年,十八岁出门远行,从秦岭到西藏,从西藏到深圳。他像野狼一样生存,又像隐士一样与所有人江湖相忘。他想要爱情的时候去跟人决斗,了断情缘的时候誓不回头。热血沸腾的青春,肆无忌惮的旅程,胆战心惊的冒险,追寻着马格的青春坐标,我们都还在路上……
《蒙面之城》讲述了高中学生马格迷恋福尔摩斯、希区柯克,开始用一双侦探的眼光看待周围生活,秘密跟踪周围老师,同学,一无所获,最后把怀疑的矛头指向可疑的父亲,对父亲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调查。种种迹象表明身为大学副校长、历史学教授的父亲并非自己生身之父。母亲是幽闭症患者,马格的调查使母亲精神病复发,并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最终使他放弃高考,走出蒙面之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离家漂泊生活。
作品《蒙面之城》不仅深刻切入了迷雾般的现实生活,而且道出了鲜为人知的飘零故事,展现了北京、秦岭、西藏、深圳截然不同又寓意丰饶的地域生活画卷,涉及原始艺术、诗歌、地下音乐,塑造了马格、何萍、波罗、果丹、成岩、队长等一批鲜明人物形象。叙事清晰,语言生动、准确、富于色彩,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另类长篇小说。 -
猹
《猹》为旅居加拿大作家陈河著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7期,获2013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猹》题材奇,内容新,寓意深远,令人沉思不已。
陈河神奇的经历成就了他神奇的小说,他那神奇的小说,又彰显出了他那写小说的才华。他实在就是块写小说的料,小说在他手里,拿捏得如此顺溜自如,出彩生花。人物写个什么,像个什么;故事编得精巧灵动,扣人心弦,而且,读完叫你留有韵味,促人思考。上世纪末,他从阿尔巴尼亚到加拿大多伦多后就回归了文学。新世纪初,他一股脑儿抛出了一批精彩纷呈的小说,有马来西亚丛林里殊死的抗战秘史奇闻,有勤劳的华人在欧洲经商拼搏的惊险经历和悲悯人生。那异国的风情、华人的命运,正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而作者却又来了个华丽转身,将笔触伸向了他生活了10多年的多伦多华人园地。他真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别开生面地在多伦多田园牧歌似的美好家园里,写一场惊心动魄的人兽大战。 -
神木
《神木》为当代作家刘庆邦著中篇小说,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据其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木电影节银熊奖。刘庆邦的中篇小说《神木》,借叙述底层民众谋生与被谋财害命的冷酷事实,抒写了一个有关世道冷暖人性善恶的故事。本文旨在剖析出作家用冷峻平实的笔触为读者讲述故事之下隐藏的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解析出善与恶斗争过程中的人性挣扎的绝望与希冀,底层民众生活状态与良知的自我救赎,这是《神木》这部作品的所展现的人文关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
《神木》讲述了两个专门以谋财害命为生的入,唐朝阳和宋金明,在火车站诱骗老实巴交的打工者同行去煤矿打工,对矿长谎称和被骗者是亲戚,而后就会在黑暗的矿井下面把被骗者杀害,用人命来向矿长索赔金钱。在这样谋害了打工者元清平之后,他们又诱骗了寻找父亲的少年元凤鸣,而元凤鸣恰好就是元清平的儿子。结果打算杀害元凤鸣的两个人,却起了内讧,死在了矿井下面,元凤鸣得以逃脱……
小说《神木》的情节非常紧凑,一环扣一一环,悬念和伏笔打得很牢固,而且不动声色,对话和细节的处理都十分真实而精确,读来有一种画面感,好像真的看见两个谋财害命的恶魔一步步走向害人害己的深渊。小说着重表现在那个黑暗的矿井下面所进行的人性拷问,暗喻在一个传统伦理道德和惩戒力量双重缺席的黑洞里,底层社会的挣扎、欲望和罪恶。小说的结尾,其中一人瞬问的良心发现,让我们即将将窒息的心灵有了些许气息,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暗无天日的黑煤窑里唯一一丝光亮。
刘庆邦的中篇小说《神木》,以矿区生活为背景,以写实的手法,通过两个矿工和“点子”之间的纠葛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底层的无奈以及人性的善恶。小说整体色调灰暗沉闷,成功地烘托了悲剧的氛围,反面人物的悲剧结局更是让人们在悲痛之余,产生了激扬向上的崇高感。 -
蛊镇
《蛊镇》为作家肖江虹所作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6期,获2013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肖江虹的《蛊镇》是一篇兼具现实感和象征性的作品。小说在题材选取、人物设置、物事安排和故事构造方面都颇有匠心,且细节鲜活,意象丛生,在平静的叙述中把一个早已进入公共经验的话题演绎得意味深长。
《蛊镇》让读者认识了蛊镇的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情。其中,城市文明(城市之"蛊")、乡村文明(蛊镇之"蛊")与作者的精心构思(作者之"蛊"),三者重叠环绕,共同构筑了内蕴丰富、令人深思的《蛊镇》故事。本文试通过对这三重"蛊",探析《蛊镇》之"蛊"的丰富内涵,探求作者在作品中暗藏的文化内蕴与情感流脉,挖掘作者细密的悲悯情怀与文化忧思。
《蛊镇》里,肖江虹将“蛊”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放置在虚构的小说里,并将“蛊师”这一传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充分说明了原始的“蛊”其实正是一剂民间的药,维系着农村的人、情、事。身为贵州人的肖江虹对于家乡特质文化有着独到的体悟,对民间生存有着情有独钟的认知,对于笔下世界有着难得的悲悯情怀。 -
大雨如注
《大雨如注》为当代作家毕飞宇所作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1期,获2013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小说《大雨如注》讲述的是大学里的打工夫妻与他们多才多艺最后却“失语”的女儿的故事,延续了毕飞宇作品的一贯风格,以个体命运聚焦社会问题。
《大雨如注》虽然篇幅短小,同样呈现出了丰富的多主题的内涵,表达了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毕飞宇通过《大雨如注》,以小说之刀剖开教育“画皮”,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在《大雨如注》里,大姚夫妻的功利教育观是造成女儿悲剧的根源。这类教育观在我们的社会中悄悄蔓延,像一种“脑炎”占据了我们的思维。为人父母,我们习惯于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停地打磨自家的孩子,想要他快点熠熠闪亮。可是,我们看到的成功,也许只是修饰过的“画皮”,却无法体会到现实被尊重与自感无尊严的矛盾冲突和焦虑。社会大众眼里的成功,永远是属于少数人的,“不成功”的大多数人,该怎么办呢? -
初三初四看月亮
《初三初四看月亮》为著名军旅作家衣向东的中篇小说,,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初三初四看月亮》塑造了一个勤劳贤惠、执著坚韧的军嫂形象,这是衣向东思考和关注了许多年的一群人,在小说里,他倾诉了对她们全部的理解和尊敬。
《初三初四看月亮》描写了从农村随军进城的军嫂香梅,以其勤劳朴实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逐渐融入都市生活并不断改变自己从而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
《初三初四看月亮》讲述了香梅随军从西北农村来到了北京。解放军小战士把香梅和儿子小武子领到部队家属院的时候,出现在她眼前的景象和她在农村老家时的想象完全不同,这里住的不是高楼大厦,属于自己一家三口能住的地方除了一间原先战士的宿舍外,院子里的自来水还是好几家合用。就为这个,隔壁给养股彭股长和他媳妇不仅打心眼里看不起香梅,而且还在办公室当着所有同事的面开他们两口子的玩笑…… …… -
受活
《受活》为阎连科著长篇小说,是阎连科最著名的代表作,发表于2003年,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和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日文版在日本备受追捧,获得日本读者评选的日本twitter文学奖。《受活》是一部具备探索性试验性的小说,“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体把握,既真实生动又出人意料”,作品对深度的追求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部优秀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受活》是一部特殊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史”。
《受活》讲述 在混乱的历史和社会中,一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把自己融入现代人类进程的社会边缘的乡村,在一个匪夷所思的县长带领下,经历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典创业”的极至体验——用“受活庄”里上百个聋、哑、盲、瘸的残疾人组成“绝术团”巡回演出赚来的钱,在附近的魂魄山上建起了一座“列宁纪念堂”,并要去遥远的俄罗斯把列宁的遗体买回来安放在中国大地上,从而期冀以此实现中国乡民的天堂之梦。
长篇力作《受活》,作者阎连科以超凡奇诡的想象、无与伦比的冷峻与深刻,刻画了一个“政治人”痴情而迷乱的人生追求,剖示了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本源,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狂想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小说《受活》虚构了一个叫受活庄的地方,这是一个遗世独立、鲜为人知的村落,所有村民都天生残疾,视健全者为另类。主人公柳县长异想天开,想用重金购买列宁的遗体以发展旅游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受活庄被柳县长惊喜地发现了,于是,这个由残疾人组成的村庄开始了走向外部世界的不归路:村民们组建了绝术团,人人身怀绝技,尽情挥洒才艺,绝术团在柳县长的带领下红遍方圆百里。作者除了在描写绝术团的惊人表演时泼墨如涛之外,还着力塑造了柳县长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心思机敏,敢想敢干,他在考虑到生前荣誉之余,还把更大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身后。他要把自己埋在列宁纪念堂中,并在棺材上写上“永垂不朽”。 -
倒河流
《倒河流》为著名作家贾平凹所作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2期,获2013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倒河流》作为一部小说,立本一家的发展丰富了故事内容,同时也更加反映出了主题。主题不是倒河流,倒河流只是题目,小说主题之一好像有点宿命的意思“正如作者在创作《倒流河》所言,“人性里的东西却恒定着,折腾和不折腾,结局似乎都是一样,这如同巨大的悲和巨大的喜,对于心脏都是不能承受的,人生的主题怎么总透着凉意呢?””
小说《倒河流》铺了两条线,立本、顺顺一条,老笨、宋鱼一条,联结两线的,是宋鱼。河有顺流的,也有倒流的,宿命的人生亦然。这,应该是贾平凹构结这个小说的初意与本来。但仅就这点意思来论这个小说,意思不大,意义更不大,它没出多大的新嘛。我以为,它的价值,在它的语言的才气,以及叙述的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