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上邪
《上邪》为当地作家陈希我著中篇小说,获2006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上邪》“以执著、猛烈的态度重新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爱情主题”。 陈希我的《上邪》就是以执着的态度书写这个时代的爱情主题。
诗人叶赛宁厌倦了庸常的婚姻生活,要执意追求灵肉一体的和谐爱情。他疯狂地追求茶楼老板娘如洇,希望听到她一句发自肺腑的“我爱你”,然而如洇却躲躲闪闪不肯倾吐。诗人虽然得到了如洇的身体,但是却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不能自拔,他觉得真正的爱对他来说仍然是虚无缥缈,无法捕获。无奈和绝望中,诗人找了一个酷似如洇的发廊女,要她反复地说“我爱你”来满足自己渴求的心灵。当晚回家的路上,神情恍惚的诗人手机遭抢。第二天,诗人用一把螺丝刀戳进了自己的心脏。朋友老枪得到消息匆忙赶到医院探望。由于抢救及时,叶赛宁和死神擦肩而过。但是,醒来的叶赛宁却不肯进食决意要死。朋友老枪的积极奔走,案子很快告破,手机完好无损地追回。这时候,如洇的一条短信不期而至,老枪按图索骥查看了叶赛宁保存的短信又发现了如洇发的一首古代情诗《上邪》。敏锐的老枪觉察到事情的微妙。于是,老枪找到如洇,如洇焦急地赶来探视。可是,面对哭泣的情人,叶赛宁依然呆若木鸡。如洇无奈离去,叶赛宁觉得爱而无望再次自杀,绝望地弃世而去。葬礼过后,广场举行了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的活动,一万对情侣齐声向对方说“我爱你”,在主持人带领下大声齐诵《上邪》。然而,叶赛宁再也无法看到这感人的一幕。一首万人齐呼的古诗《上邪》成为了诗人命中的挽歌。 -
不能掉头
《不能掉头》为当代作家映川所作中篇小说,获2004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成长,情节不断的峰回路转,曲曲折折,最后这桩杀人案竟然只是一场梦,是一个描写男人与女人的哲性小说。
映川原名杨映川,生于七十年代,文学硕士。做过8年报纸编辑,1999年开始小说创作,在《花城》、《人民文学》、《作家》、《小说月报》、《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过小说,有长篇小说集《女的江湖》和中短篇小说集出版。获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入选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主要作品有《不能掉头》、《宋响的玫瑰》、《我记仇》、《我困了我醒了》。 -
马嘶岭血案
《马嘶岭血案》为当代作家陈应松作中篇小说,它以其高度的真实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荣获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并即将改编成电影。小说《马嘶岭血案》细致刻画了存在于踏勘队和两个挑夫间的紧张关系:城里的科技踏勘队来到马嘶岭勘查金矿,是为了给地方造福。然而踏勘队勘测到的金矿极可能被少数权势者霸占,九财叔等普通农民除了出苦力、当挑夫外,根本得不到丝毫的好处,在他们眼中,这些踏勘队员不过是高高在上的雇佣者。而踏勘队员们对挑夫的粗暴态度以及他们富有的生活方式,也一再刺激挑夫们渴求金钱的心灵,因此酿成了最后的血腥悲剧。
这篇《马嘶岭血案》涉及了三重矛盾:一个是阶级矛盾,贫富之间的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最终酿成了血案;另一个是城乡矛盾,城市里的踏勘队员与农民们处于不同的位置,所思所想有很大的差异;最后一个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互不理解的隔膜。正是这三重矛盾的交错,使小说悲剧性的刻画有着震撼人心的力度。
两位老实巴交的挑夫,为何一气杀死七名踏勘队成员?陈应松的中篇小说《马嘶岭血案》通过对一起发生在神农架山区的图财害命案件始末的全方位追踪叙述,揭示出贫穷和贪欲是如何扭曲了善良的人性,从而走上嗜血的不归路。 小说选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观照人性深处善与恶的搏击、挣扎与骚动,让读者产生如在目前的现场感和亲历意识。从文本中我们看到,正是人与人之间若有若无的隔阂、成见、不信任,加上种种的偶然与或然,矛盾遂重重积压,步步激化,酿就一出本可避免的人间惨剧。 -
风声
《风声》为当代作家麦家所作长篇小说,获《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本书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特工往事,以“交响乐”式叙事方式娓娓道来。是一部关于凡人与超人的小说,是人类意志的悲歌。透露”了英雄的逻辑,天才的故事,鬼魅的细节,妖魔的风影……
小说《风声》讲述了代号“老鬼”的地下工作者,依靠自身高超的破译电报的能力,打入日伪情报组织内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为我党提供敌方重要情报。但在紧要关头,一份情报在继续传递过程中被日伪截获,秘密传送路线被切断,不仅接下来的情报传送出现困难,“老鬼”也被监控,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为了将更重要的、关乎我党在杭州的地下组织之存亡的情报传递出去,“老鬼”机智地与日伪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使得日伪组织内部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是真正的“老鬼”。但因条件所限,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
《风声》发扬了《解密》与《暗算》的既有优势,并有所突破,以追查“老鬼”为切口,层层剥茧,严密推理,将特情、侦破等故事要素与小说艺术、人性的发掘和谐地熔铸一炉,故事扑朔迷离,曲折动人,险象环生,充满了理性与情感的高强度的较量,掩卷平息,则有丰沛的审美愉悦和透辟的人性解析汹涌而来。这些共同成就了一部雅俗共赏的长篇佳作。毫无疑问,《风声》将是当代文学特情与智性写作一脉中的重要收获……
《风声》具有强劲的叙事力量;它探索人的高度;它塑造超凡脱俗的英雄;它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像,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最新力作!同名电影将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首席贺岁片震撼登场!国庆60周年献礼谍战大片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作品,它是一部令人无法想象的小说,不论是在小说的艺术上,还是在人性的挖掘上,它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悬疑解密小说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它有理由让一切人都为之心驰神往。 -
东莱五记
《东莱五记》为当代作家张炜所作短篇小说,获2009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东莱五记》写了莱州地区特色的生活,方方面面,简直让读者置身其中,成了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当地人。有出海的渔人,有种地的农民,有山中的石匠,有天真烂漫的儿童,有荒年投亲的弱女子,有耕读继读的儒者,有擅长仙法妙方的的道士,等等。作者对这些人的塑造生动传神,洋溢着村舍、泥土、山林、和海滩的气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奥妙神奇、人世生活的丰富滋味。
-
思无邪
《思无邪》为当代女作家鲁敏所作中篇小说,获2007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思无邪》从作家创作时所寄予的温柔敦厚的乡土情怀和作品字里行间所展示出的良善与温情等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重点突出的解读,并作进一步分析,以期引起研究者对鲁敏文学创作的进一步探究与思考。
小说《思无邪》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乡土气息:水塘、田螺、芦苇,夏天洗澡的水牛、冬天白白的冰块儿。同样是展示民间生活的作品,鲁迅先生笔下的乡土世界是在未庄、土谷祠、乌蓬船、咸亨酒店所构成的乡土环境中,交织着愚昧与冷漠、悲哀与阴郁的乡村氛围,无不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在鲁迅笔下,鲁镇和未庄就像他所说的令人窒息的“铁屋子”。而在鲁敏的字里行间,我们领略到的乡土环境、人间烟火却没有丝毫局促与猥琐,没有丁点卑微与丑陋,“像一张脸上长着恰当的五官”,一切都显得那么地无可厚非甚至温情脉脉,这是一片充满温情暖意,友善亲和的乡土世界。
《思无邪》以小尺度题材写出了大空间!……作品温暖亲切,很有古典文学中的雅正感觉。” 《思无邪》里没有传奇,不塑造英雄,鲁敏在人们熟悉的世俗气息里展示着不俗的人间烟火。 -
李十三推磨
《李十三推磨》是当代作家陈忠实所作短篇小说,获2007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李十三推磨》讲述了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
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主要写的是屡考不中的穷儒李十三,仕途不畅,饱读经书,学问深厚。在科举失败后,一心扑在为皮影戏班撰写剧本上,他的剧本深受戏班好评,也得到乡民们的钟爱。为此,李十三这个一介文弱书生沉缅其间,以至落了个积贫积热,贫困潦倒,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穷则穷过,好歹挨一日是一日。然,更可怕的是,他撰写的小地方戏剧本因为“淫词秽语”而惹到了嘉庆爷,于是,这从天而降的灾难把这为乡村自由撰稿者逼上了黄泉路,终于是“莽莽苍苍的渭北高原成了他最好的死地。”
《李十三推磨》处处显示出作家不同反响的深厚笔力底功,文字准确,故事推进流畅。特别是在对“磨道”里对李十三推磨的描写,可谓栩栩如生,传神动情,把一个乡间穷儒的落迫和无奈形象地挖掘出来。小说笔墨干净,结构严谨,读来叫人深思。 -
爷爷的“债务”
《爷爷的“债务” 》为当代作家李浩所作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1年9期,获2011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爷爷的‘债务’》关乎信义,关乎旧日乡村美德和它的消逝,也因此成为一面映照现实、比照当下的镜子,表达出我们对那些珍贵而美好的价值所抱有的强烈渴望。任何的美德、信义和价值,都将始终面临来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艰巨考验,因为善与美的生活从来不轻易获得,它们需要人类怀抱勇气地去锲而不舍追寻。爷爷卑微,‘债务’也渺小,但是爷爷的‘债务’却知微见著,直指我们需要面对和深思的问题核心。 -
遗腹子
《遗腹子》为当代作家蒋峰所作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11期,获2011年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
少年张冲六章
《少年张冲六章》是杨争光打磨五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3期,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人性、关于道德的长篇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式文化小说。杨争光不愧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智慧形作家,小说以少年张冲的成长轨迹为线索,表面看似写一个少年怎样“堕落”成为了一名罪犯,实质透出的是中国式文化及中国式教育对当代孩子的不当影响和干扰。
小说《少年张冲六章》最终张冲的结局发人深思,深感痛惜的是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鬼才杨争光五年磨砺《少年张冲六章》以小说为利刃,解剖教育积弊,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是一部忧思深广、直切我们生命症结的作品。著名作家杨争光磨砺五年最新力作。小说以少年张冲的成长轨迹为线索,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不当影响和干扰。 -
白雪乌鸦
《白雪乌鸦》为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所作长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8期,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白雪乌鸦》是根据1910年冬至1911年春在东北哈尔滨爆发鼠疫的史实创作的。
小说《白雪乌鸦》描写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民众在鼠疫来临之时遭受的灭顶之灾。特别着力于王春申、翟芳桂、翟役生、于晴秀、喜岁等普通民众的描写,官员于驷兴、医生伍连德等人物也都很有特色。小说内容密集、丰富,不张不扬、徐徐道来,如一幅晕染的风情图,充满小人物的悲欢哀乐。
1910年冬至1911年春,哈尔滨爆发鼠疫,死亡数万人。《白雪乌鸦》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创作的。作者迟子建以富于地域风情的笔调,讲述鼠疫流行时发生在哈尔滨平民百姓中间的种种故事,表达普通人在灾难中的生活常态和难以抗拒的惨烈的命运。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塑造的华侨医生伍连德和官员于驷兴,虽然未施重墨,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白雪乌鸦》体现了作者既往的创作风格,不张不扬,一点一滴地把人物、故事和风情“晕染”出来,给读者留下绵长的回味。 -
羊群入城
《羊群入城》为当代作家叶舟所作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获2008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叶舟的《羊群入城》“具有独特的口音,繁华的世界因为这来自草野的声音变得朴素、苍茫。”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
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
《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为辽宁作家马秋芬所作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08年第2期,获2008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具有别样的意义和价值。小说在故事文本覆盖下的隐含文本结构——关于底层叙事的叙事,暗含对底层叙事本身的理性反思。小说折射出了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消费时代,知识分子为底层代言的异化和底层群体失语的精神之痛,在寓言或隐喻的层面,小说文本呈现出更加深邃的内涵。
马秋芬,女,沈阳人,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芒种》主编,1986年始,在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至今,2008年首批沈阳市优秀专家,现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阴阳角》;小说选集:《马秋芬小说选》;中篇小说集: 《远去的冰排》;中短篇小说集:《雪梦》;短篇小说集:《浪漫的旅程》;长篇散文:《老沈阳》 《到东北看二人转》;散文集:《文心流浪》等。 -
盖楼记
《盖楼记》为作家乔叶所作中篇小说,属于非虚构小说类型,发表于《人民文学》2011年第6期,获2011年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小说奖。小说《盖楼记》以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抢着盖楼求补偿为主线,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又无奈地诠释了一个再三刺痛社会神经的敏感现象——拆迁,并反思由此带来利益双方的背叛与忠诚、反抗与妥协、绝望和希望。透过小说不难看到,现实的荒谬与人性的复杂尽显其中。
乔叶并没有将故事的重点集中在官民对立、矛盾激化(即使有,也多以调侃、缓和的叙述方式进行)等敏感问题上,而是从女性的角度,刻画人与人之间的细腻微妙情感,倾诉她对于土地的敬畏、对于乡村的热爱。敬畏和热爱的同时,又充满矛盾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盖楼记》是一曲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挽歌。
小说《盖楼记》结尾,乔叶特地注明:本文情节属实,部分人名和村民虚构,如有巧合,概不意外。有自愿对号入座者,请坐好。此番声明,既是小说宣传的策略,又是现实事件的投影。只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变革延续当前盲目拆迁的老路,我相信,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还会源源不断,甚至会进一步激化。而反映此类现象的文学作品,乔叶的《盖楼记》虽非第一部,也绝然不会成为最后一部。 -
羊道·春牧场
《羊道·春牧场》为新疆女作家李娟所作《羊道》系列小说第一卷,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11期。《羊道·春牧场》在原生态的素朴平实之中,别有一种异样的冲击。
“羊道”系列是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历经寒暑跋涉后,在几年时间内陆续写下的文字,共分三卷。《羊道(春牧场)》是第一卷,讲述的是在发生在春牧场的故事。在李娟笔下,这支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得以呈现。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
赶马的老三
《赶马的老三》为当代作家韩少功所作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11期,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2011年首届萧红文学奖。小说《赶马的老三》作者以传统的塑造典型人物的写实手法写了一个非典型的村官,小说语言幽默有趣,具有较强的现实及文化的批判性。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赶马的老三》通过一群乡村"问题人物",展现了今日农民与时代主流话语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隔膜,强调了被遮蔽的"农民智慧"的可贵,引发了对现实诸多深切的思考,是一篇很有解读和研究意义的佳作。
《赶马的老三》是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由“找个四类分子来”“几代鸡由几代人赔”“一个人十分钟轮着咒”“阎王的加油站在哪里”“上门服务的合理收费”“好容易有了次出名的机会”六个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村官——老三,他文化水平低,见识少,说话直来直去,工作方法非常独特,但常常能够歪打正着地解决工作上的事情,他不理会政策和法规法律,常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法解决村子里的矛盾。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望断南飞雁
《望断南飞雁》为华裔女作家陈谦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09年12期,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陈谦的《望断南飞雁》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女性小说。作家以深切的生命之痛书写了一个80年代以“陪读太太”身份出国的大陆女性南雁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辗转挣扎的心路历程。小说专注于讲述个人的故事和命运,却以血肉之躯撞开了日常生活之下女性困境的坚冰,在中西文化的深层碰撞中探寻女性独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在女性文学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史上都将留下深深一笔。
《望断南飞雁》讲述了一个在美国学术圈奋斗的中国男人与“陪读”太太之间的故事。男主人公沛宁是一个目标明确,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知识分子。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他无暇照顾家庭,家庭的担子大多落在了“陪读”太太南雁的身上。其实在南雁的心底,也有自己的梦想,只是这样的生活严重束缚着她,使她压抑、窒息,梦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越飞越远,迫使她最终踏上一条抛夫弃子去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
小说《望断南飞雁》全篇以南雁丈夫的视角展开,这避免了女性的自艾自怨,也给了读者一个“正常社会”的观看角度。沛宁这个有成就、有责任感且尊重女性的丈夫,代表着“正常社会”最大宽容度的道德规范。在这幕背景下,南雁一出场就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任性、不自量力且不可理喻的疯狂女子。然而,随着丈夫细密的回溯,我们终于在“正常规范”目力所及的边缘处撕开了裂缝,打开了女性挣扎的心灵黑洞。 -
天河
《天河》为当代作家计文君作中篇小说,获2008年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天河》精确从容地层现了一种戏剧人生,表现出令人赞叹的艺术能力。
《天河》中延续了文君对女性精神成长的关注,秋小兰纠结在情与性的渴望与抗拒之间不得解脱,所有的力量都是向内的,是一个人的搏杀。
《天河》作为计文君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在思想的挖掘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显示了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小说以"天河"为题,将作品的主题意义指向于对人生万事的思考和体悟,隐喻了人与人,个人自我,人生与戏剧之间的"隔"与"渡"。 -
生命册
《生命册》是著名作家李佩甫潜心五年,倾力打造的最新长篇小说,获2012年人民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生命册》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作者李佩甫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生命册》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
《生命册》饱含作家多年心血,作品细节真实感人,语言幽默生动,特别是带有浓郁中原文化方言色彩的语言运用,更为作品增加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无穷魅力。整部作品在结构上像一株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根深叶茂的大树,采用放射性结构方式,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它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产生裂变过程。在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
地下室里的猫
《地下室里的猫》为当代作家张玉清所作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6期,获2010人民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地下室里的猫》讲述了小区的地下室里进了一只猫,小姑娘听到猫的惨叫,告诉妈妈一定要把猫救出来。妈妈最终没能救出那只猫,可怜的猫死在了地下室。小姑娘因此有了幻听,她一走近地下室就听到猫叫。妈妈求助于心理门诊的博士专家,专家让小姑娘的父母拿录音机录下和死去的猫一样的猫叫声,每天让小姑娘听。小姑娘的父母尝试抓猫不成功,便从宠物市场买来一只猫,把它扔进了地下室……几个月后,地下室的新主人入住打扫卫生,发现了两张干瘪的猫皮,小姑娘恰好经过,她看了一眼猫皮,竟然无动于衷,头也不回地上学去了。
《地下室里的猫》以俯看全人类的视角和思索生命与人性的高度写了两只猫,第一只误入地下室里被困无人救援而悲惨死去,第二只则被人类为了治疗人类的疾病而扔进地下室里陷害而死,两只猫的死触目惊心,刺痛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震撼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在现代生活的绚烂外表下提起警觉。小说语言自然贴切,以冷静的叙述和触手可及的细节,达到了强烈的现实感,“视角独到,意味深长。在纯真与麻木、温情与冷漠之间发生的不被意识的残酷和伤害,如一个指引的手势,引发警觉和思索。体现了对人性状况满怀忧患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