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跳槽学 |
作者:文 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9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38岁的卫哲,现任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作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之一,仅仅十多年时间,他像坐火箭一般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职务升迁。他的职场生涯,被无数白领尊为“卫氏职场史”,曾得到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的高度评价。
初入职场:秘书脑袋里装着老板思维
卫哲1993年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之后,第一份职业是在曾被称为“中国证券之父”的万国证券公司总经理管金生身边做秘书。
作为秘书,老板的生活琐事都要打理好。在端茶送水这样的小事上,卫哲揣摩出很多技巧:老板讲话讲得多,倒水就得勤快一些,但是老板讲话很有激情的时候,又不能上前打断;什么时候只倒水不加茶叶,什么时候该带茶叶进去……都得琢磨。
在许多极普通的事上,卫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为老板做口译,如果逐字逐句地直译,其中一些信息对老板并没有用处,尤其是在商业谈判中,对方言语中流露出来的倾向远比表面意思重要,但是许多翻译却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给剔除掉了,卫哲却从来不这样做。很快,他的翻译获得了老板的肯定。
秘书工作很繁琐,卫哲却在很多细小的事情上学到了管理知识。比如文件的摆放,一般的秘书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文件放在老板的桌子上。卫哲的做法不一样,他会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来排序,并且找出文件之间的关联性,把内容有关联的文件放在一起。
“不这么做,并没有人认为不对,但如果能为老板的工作提高效率,那就是秘书分内的事。”卫哲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以老板的视角,而不是以老板秘书的视角来看那些文件,你也就学到了一些管理者的经验。”
当他把这些细节都做好的时候,老板知道,让卫哲再做复印倒水剪报等工作,就是屈才了。
管金生开始带着他出入高层。卫哲24岁时,就出任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部的副总经理。
职场十多年: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
当上副总经理后,卫哲没有满足,反而觉得有些不安。他总是问自己:“你真的有这个能力吗?”最终,他决定“刹车”,去另一家公司学习点东西,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财务管理。
1995年,卫哲去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他主动提出:“我需要一个尽可能低的职位。”最后,他自己挑了一个财务顾问的位子。
从万国的老总级人物,到在普华永道被将近30个人领导着,卫哲丝毫没有感到委屈,他反而很高兴,因为有相当于将近30个老师可以教他。
很快他在永道脱颖而出,从一般的财务顾问到经理,再到总部高级经理。
2000年,卫哲又发现了自己职场规划中的第二块短板:执行力。他因此去了百安居:“从资本市场走向零售行业,是为了弥补执行力的短板,有些短板不能等到影响工作的那天再去弥补,那就太迟了。”
在这个全新的行业中,卫哲再次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仅用了一年时间,他就升任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他在百安居的七年时间里,百安居成为中国第三大外资零售企业,年营业额达到了近10亿美金。卫哲本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零售连锁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但2006年7月28日,卫哲选择了离开:“我问自己,该补哪块短板了?”
这年11月20日,卫哲空降至阿里巴巴。“我来阿里巴巴,是弥补电子商务短板的。”卫哲很清楚,“2l世纪,任何一家企业要成功,都离不开互联网。”
“卫氏跳槽学”成为职场经典
从万国证券到普华永道,从百安居到阿里巴巴,卫哲的跳槽可谓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这种跳槽路线,一方面拓展了他的职业范围,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他原来职业中的经验和资本,成功地抓住了金融、零售、互联网等一个个在中国新兴的行业浪潮。
卫哲把自己职场跨越的成功归结于他的眼光。“我总是以发展的眼光去衡量职业、衡量得失。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降职减薪,但我很有自信,基本上进去6个月后,拿的就会比原来的高。”他透露自己的跳槽秘诀是:“经理人在跳槽的时候,不能全部放弃以前的经历。我从证券行业到咨询公司,从咨询公司到首席财务官,从首席财务官到总裁,都有一些关联,跨度并不很大,但又并不重复自己的老路。
“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这是卫哲的十字箴言,也是他跳槽时的最低成本。
卫哲用四大名著概括了一个成功企业要走的四个阶段。
人生的第一阶段首先从《水浒传》开始,“脱颖而出,打破常规”。也就是说,人要想成功,第一阶段是你首先要走出来;第二阶段已然形成《三国演义》之势,企业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了强劲的对手;第三阶段就像《红楼梦》,有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需要管理;第四阶段就是《西游记》,凡间已无事可做,企业和企业家都进入了一个取经、传经的阶段。对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时候从国内走向海外,什么时候就进入《西游记》阶段了。
卫哲说自己终将进入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他计划45岁退休。退休以后,他要学《西游记》里的唐僧,去取经、送经——他希望把自己在商海打拼的经验和教训、失败与成功,以及管理上的心得体会,传递给更多的职业经理人。
(刘燕梅摘自《莫愁》)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