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初开始,沈阳军区某摩步旅挺进原始森林,展开了历时两个多月的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习惯于山地、平原作战的“东北军”,在深山老林中作战,是该部队多年没搞过的新的作战课题。尽管他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可进入密林后,还是被一个又一个意外情况弄得晕头转向。
野战行军:
要补的课还真不少
第一天小虫咬倒百余官兵野战行军是部队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训练课目。然而,在原始森林野战行军,对全旅官兵来说都是第一次。
笔者发现,每名官兵都把脚脖子用布带扎紧,而且脸、脖子、手全抹上了防毒虫叮咬药。
尽管如此,意外还是发生了。部队进入森林不到一公里时,一只小虫落到旅长毕毅的领口,在脖子上咬了一口。随即毕旅长的脖子及后背红肿一片,手指盖大的疙瘩一个挨一个,奇痒无比。不到一小时工夫,半个脸及手臂便开始麻木了,涂抹药物根本不管事。没办法,旅长不得不住进战地医院进行紧急处理。
像旅长一样,在野战行军第一天,全旅有109名官兵被各种有毒的小虫咬倒。
“小虫成了入林作战的第一个敌人,必须想办法解决。”行军途中休息时,旅党委“一班人”及时进行反思。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旅领导从深山老林中请来两位老者,请他们帮助识别毒虫,并向其求诊问药。随后,旅里为官兵们重新下发一种当地特制的防毒虫叮咬的特效药。部队又立下了一条规矩:官兵在山林地行军必须用毛巾扎紧领口,戴上手套、作训帽。在以后的数日行军中,没有再出现被小虫咬伤的现象。
丛林小路拖住了“铁脚板” 进入原始森林的第三天,素有“铁脚板”之称、以机动速度快闻名的一营炮兵连,早上6时接到上级命令,要在两个小时内到达10公里外的指定地域,对“敌”进行火力打击。
他们一路奔袭,长驱直入。然而,3个小时过去了,这个连队竟然还是迟迟没到达目的地。
“铁脚板”咋跑得这么慢?事后调查得知,在深山丛林中野战行军,由于林木茂盛,山势陡峻,用以往的肩扛式携枪带弹办法行军几乎是寸步难行。笔者在随军采访时看到,官兵的一只手把着武器,另外一只手则不住地扒拉着树丛,用爬行的姿势向山上艰难开进。
为让官兵们把双手“解放”出来,提高部队机动速度,这个旅立即组织人力研究制作携带武器装备的用具。
随后,官兵们用3天时间研制出了无后坐力炮炮身背具、炮座背具,迫击炮炮身背具、炮座背具等6大类90种多功能背具器材。“铁脚板”们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机动中,“指挥部”丢失了部队继续向密林开进。站在高高的山梁上,基本指挥所的官兵看到穿过一片林木茂盛的谷地,就可到达不足两公里远、地处半山腰的指挥部。
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他们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来到另外一座山上时,指挥部所在的地域竟然在视线中消失了。拿出地图一对照,他们才知道在行军中偏离了方向。这时再折身返回,早已超出了预定的作战时间。
“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指挥部都丢失了,有了敌情会怎样?而且,开训前不是专门派人到有丛林作战经验的驻守南方部队学习取经了吗?”此事引起了旅首长的高度重视。
然而,去南方部队学习过的战士显得有些无奈:是到南方部队取过经,可南方的经验有时在北方不管用。比如,穿越林地时,南方都是阔叶林,林间可通视一公里甚至是几公里远。可北方生长的都是针叶林,二米五以下全是树枝、树叶,基本透视不到10米外的周围环境。GPS定位系统没有信号,拿指北针按方位角行进,却找不到参照物,确定不了自己的站立点。因此,大家只能顺着崎岖的山间小路向大概方向走。当寻找到最近的制高点望时,才发现早已走错了方向,延误了作战时机。
有了教训,官兵们改变了以往只盯林间山路走的做法,而是尽量选择便于通视、背向敌人的山脊线,随时对行军路线纠偏。同时,他们在行军路线上的各个制高点、山垭口等易于遭敌伏击的地域,开设警戒哨。
两天后,这个基本指挥所再次向另一个预备指挥部转移时,同样穿过密林、陡坡等复杂地理环境,却再也没有出现类似迷失方向的现象。
他们一路行军一路围绕“走”探索总结,先后推广了山林地条件下利用独树、积雪、房屋,判断方位,利用庙宇、河流、湖泊等明显方位物确立站立点的方法,摸索出了沿山腰、山脊、山谷行进不同路线、不同坡度,采取徒手、轻装、重装三种样式的行军方法,论证了不同地形、不同坡度的行军速度。
野战宿营:
接二连三的意料之外
官兵住上了“高脚屋” 经过长途跋涉,大部队终于要安营扎寨了。
当一营指挥员到达指定地域后,一连转了几圈竟然都无法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安家”。上级给一营官兵指定的宿营区,因山高、林密、草深、坡陡,根本就没有适合以连、排为单位支帐篷的空闲场地。而在此区域内开辟空地,建立营地,又犯了兵家大忌:视野不开阔容易被敌偷袭,不便于警戒、防范,还容易遭到野兽的袭击。特别是这里潮气过大,如果直接睡在地上,容易患湿疹、风湿病。
营指挥员临时召开会议决定,按照战备要求重新进行战斗编组,按地形布阵。用捡来的枯树干,在密林里因地制宜搭建起“高脚屋”、吊床、窝棚。同时,他们还将每个“高脚屋”上安装了避雷针;将塑料布衬在高脚屋的内壁,防止潮气、雨水的侵入。
就这样,一营官兵当天晚上就全住在了树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旅里其他的营连也效仿一营,把一个又一个的野战高脚屋、吊床安在了树上。
被迫搬“家” 与一营不同,三营官兵的阵地是一个比较开阔的阴面山谷,树林稀疏,潮气较小,而且不易被敌偷袭和野兽袭击。于是,他们在搞好伪装的前提下,按照计划在一块干爽、布满沙石的空地,安营扎寨了。
当晚,正当官兵们打开行囊,准备入睡时,突然,上级一道指令传来:“全营拔营起程!”官兵们迅速打点行装冲出营寨。
原来是刚刚来检查营地的旅政委曹万山发现,这个营把营地建在一个干枯河道上,一旦下雨引起山洪暴发,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命令三营官兵立刻转移营地。
两小时后,三营官兵找到一块开阔地,开始安营扎寨,又被从其他单位检查回来的曹政委给制止了。曹政委指着山顶说:“看上去这里场地挺开阔,可上面山坡上到处是孤立、裸露的岩石块,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会袭击官兵……”营指挥员立刻组织官兵向别处转移,建立新的宿营地。
“中军帐”亮起了马灯 部队安营扎寨第三天晚上8时许,部队用于照明的柴油发电机正在“突突”欢唱着,突然间,声音消失了,随即旅作战值班室里一片漆黑。原来,因柴油发电机发出的响声很容易暴露部队作战位置,被参谋长李洪伟叫停了。没有了电力照明,正在中军帐忙着起草作战文书、战术标图的参谋人员,不得不点燃蜡烛继续作业。然而,让参谋人员头疼的是,蜡烛照明效果不理想,而且蜡油经常洒在作战文书、作战地图上。更为重要的是,野外作业时,雨水一淋或风力一大,蜡烛就会熄灭,从而影响到参谋人员的正常作业。
怎样解决无电情况下的照明问题?官兵们集思广益,有人提议用马灯。第二天傍晚,这个部队就将库房内数百盏马灯全部配发到了各营连。
野战给养:
逼出来的奇法妙招
山泉变成了“冷藏柜” 三伏酷暑,山上的气温高达38摄氏度。最令部队炊事人员头疼的是,官兵们好不容易从山下将肉类、鱼类、蔬菜等运上山,却因没有冰箱存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霉烂变质,没有办法只好扔掉,官兵们的食品也因此得不到足额保障。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的政治部主任高海廷,有天突然发现山泉水的温度在4摄氏度以下,这不正是冰箱的冷藏温度吗?
|